团结拼搏/开拓求实/满足用户/科技进步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这句描绘寒露节气的经典诗句,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 “凄”从何来?从由凉转寒的风里?还从黄叶飘零的景里?
每年公历 10 月 8 日或 9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 195 度时,即为寒露。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在此前仲秋的白露节气,晨露初现,“露凝而白”。到了此时季秋的寒露节气,露水已寒,快要凝结为霜了。
寒露初候:秋色斑斓总相宜
寒露初候,鸿雁来宾。
鸿雁是随着季节变换而南北迁徙的候鸟,古人观察到鸿雁候时而飞、随阳而动、行为有序的特点,便将其作为气候变化的一个标志, 在二十四节气中多次以鸿雁之飞作为时间信号和物候特征。初春雨水节气时鸿雁北飞,白露初候秋凉起时鸿雁南来。
民谚曰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从八月节的白露到九月节的寒露,鸿雁已向南飞了一个月,“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最先南飞的鸿雁宛如率先回家迎客的主人,到了深秋寒露时分南飞的鸿雁,已是最后一批了,仿佛姗姗来迟的客人。
同为南飞雁,却有主宾之别,古人在遣词用句上的细心拿捏,准确表达了气候变化上一个时段的开始与结束。
如果人能变成一只南飞的鸿雁,飞翔在高空中俯瞰大地,就会惊诧于这东西南北秋色的巨大差异。
初临的秋寒,好像最神奇的画手,使秋色变得越发浓艳起来。极致的灿烂,极致的多彩,秋之红、秋之黄幻化出千百种色彩,展现出千姿百态。一幅绝妙的秋色百景图呈现在人们眼前。
寒露二候:浪漫的生命想象
寒露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古书“一板一眼”地描述:“《国语》云 ,雀入 大海为蛤 。 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
用如此看似客观、理性、朴素的文字来解释小鸟因何变成蛤蜊, 像不像一位高手在讲故事时高明地掌控着冷幽默的火候?
古人观察到,在寒露二候的深秋时节,秋风阵阵,寒凉日甚,自北向南的海面也一天冷过一天,空中再也见不到原来那些飞舞鸣叫的雀鸟了,海里的蛤蜊却一日日多了起来—哦,原来是小鸟变成了蛤蜊,跑到了海里,空中翻飞之物变为水中潜藏之物了。
对古人的这个“谬误”,我们不妨欣赏之, 这种想象力和童趣背后,其实是古人的一种生命观,相信天地间的生命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一段生命结束之后,会以另外一种形态重新开始。深秋时节,人们发现天上的雀鸟都不见了,同时呢,又发现海边多了很多蛤蜊,于是就把这两种生命现象、生命形态联系了起来。
不妨深思,这种生命观里,是不是透露出古人对生命浪漫的想象和对一切生命的敬畏呢?这种浪漫和敬畏是不是很可爱呢?
寒露三候:此花开后更无花
寒露三候,菊有黄华。
当秋寒渐深,秋风把银杏吹得越来越黄、 枫叶越来越红,万物日显寥落时,菊花盛开了。
春赏牡丹秋赏菊。进入菊花园,仿佛掉入了色彩的海洋,若想把这斑斓的颜色搞清楚,就先去把天上的星星数清楚吧。
同样的傲视群芳,同样的文脉留香,牡丹要等到春天百花争艳之后才傲然登场,而秋菊则要留待寒露深深、叶落花谢之时才开始灿然开放,这样强大的气场和底气,俨然都是花中翘楚,不屑于与百花同行,而要独行于天地之间!
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数晋朝陶渊明的《饮酒 • 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隐士情怀使菊花成为象征高风亮节的“花中君子”。
唐诗人元稹堪称菊花在陶渊明之外的又 一隔世知音,他的七绝《菊花》咏道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好一个“此花开尽更无花”!那迎着秋寒秋霜而妍然多姿的品性,带着一种强大的凛然英气,带着一种遗世独立、慨然高歌的高士之风,使菊花成为花中的君子、花中的侠客,在这世人容易悲秋的时节,令人为之一振。
八月廿四,
今日寒露。
寒露虽至
心仍笃定
愿你内心充盈暖意
投身这迷人的深秋
且行且从容
END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