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红色壹号华夏酒业官网!

北京红色壹号华夏酒业有限公司

喝红色壹号,品家国情怀

团结拼搏/开拓求实/满足用户/科技进步

全国咨询热线010-68025875
北京红色壹号华夏酒业有限公司

酒文化

 

推荐产品

24小时服务热线 010-68025875

风雅颂史

《送东阳马生序》,您读懂了吗?

发布日期:2023-03-09 14:30浏览次数:

自古来,书,酒与文人官僚就有着不解之缘。今天红色壹号小编带大家回到明朝初年。公元1378年,应天府的冬天,天气酷寒。已经退休的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应诏从浙江浦江北上应天府(今南京) 觐见朱元璋,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一篇赠序,勉励马君则等太学生刻苦求学。这就是情感真挚、颇具感人力量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许多人第一次读到这篇《送东阳马生序》时,还是个懵懂的中学生,那时候满脑子想的,或许是怎么把书桌上的书堆高些,好挡住老师投来的目光。而对文中的那些话,只是“小和尚念经”般地背着,理解大概是不深的。

  

而如今,当年的学子大多已经走入而立、不惑之年,几经社会的打磨,重读《送东阳马生序》,竟被宋濂这番饱含苦心的自述震撼得忍不住落泪,直感叹:少不知所云,而今方悟。奈何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宋濂一生作品无数,为何这篇赠序能名垂青史、广为流传?那些重读后如梦方醒的人们,究竟从中读到了什么?今天红色壹号小编酒带上大家,我们一起来读读《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书法-书法空间——永不落幕的书法博物馆

宋濂

  

  

1310年,宋濂出生于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虽自幼体弱,但聪明伶俐,博闻强识,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在儒士家风的熏陶下,他“幼时即嗜学”,从小与书本为伴。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宋濂家境贫寒,只得向藏书人家借书以观,手抄笔录,就连下雪天手冻僵了也要“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提及借书,三借《史记》的故事也是一段佳话。有一次,少年宋濂向藏书家张齐轴借《史记》,张齐轴假言已借他人。三个月后,宋濂第二次登门求借。那时正是数九寒天,宋濂身穿单薄衣物,冻得浑身发抖。张齐轴虽再次婉拒,但于心不忍,就借给宋濂一本《乐府诗集》。过了三个月,汗流浃背的宋濂三登张门,奉还的《乐府诗集》用一张油纸包着,完好无损。张齐轴被宋濂的诚心深深地打动了,宋濂终于如愿借到《史记》。张齐轴还许诺,自己的藏书,宋濂可以随时借阅。长此以往,宋濂凭借按时还书的诚信,“因得遍观群书”。

  

在加冠之后,宋濂“益慕圣贤之道”,开始百里求学,拜访名师“执经叩问”。虽已“遍观群书”,他的求学姿态却从来都是谦卑的,即使身居高位,但在赠序中仍自言“今虽耄耋,未有所成”。他在“与名人游”时以礼求学,在老师的严厉教学中抓住机会请教,“获有所闻”。随着对学问的逐步钻研,问道之路愈发宽广、深邃,“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成了他求学问道的常态。

  

宋濂雪天行路足肤皲裂、四肢僵硬不能动弹、吃不饱穿不暖的“上学”画面,像极了当今不少“小镇做题家”的求学场景。也难怪有人说,倘若人生不如意,不妨读读《送东阳马生序》。每个人的一生,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刻苦不一定有成就,可是不甘于庸庸碌碌的你我,即使出身平凡,最好的办法也是胼手胝足、脚踏实地。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共鸣“源代码”,《送东阳马生序》成为无数人用读书改变命运的写照,也激励后世学子,啃下读书之苦,将治学成果化作利刃,划破重重困局。


efec0970902154c9b718b9bf41ff34c5.png

沿华村村口的宋濂塑像

  

  

在今人与古人勤学精神同频共振的同时,《送东阳马生序》也让人感受到古代读书人之间忘年相交的珍贵。文中的“东阳马生君则”,“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仿佛当年“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宋濂。或因相同的求学若渴心态,宋濂与马生之间才能成就这场忘年交。在写此序时,宋濂并未摆出长辈姿态,而是谦逊平和地回顾个人生平,像是与年轻的自己交谈,将往事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让人如沐春风。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送东阳马生序》的结尾,宋濂写下这句话,其实是在表明心志。他在这句话中说:我写下此文,是为了鼓励马生这样的后辈能找到求学方向,而不是向小老乡夸耀自己是如何出名的人物。如果这样误解我,是懂我的人吗?

  

为名所累,宋濂吃过苦头。宋濂早年因元代特殊的科举政策,始终无法考取功名。他选择回到浦江东明精舍,在郑义门教书20余年,他与“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彼此成就。此间,宋濂名声远扬,元朝的显贵要求他出仕。然而,宋濂在当时就敏锐地察觉到元朝朝廷腐败无能,必不长久,所以多次推脱,甚至进入仙华山当道士隐居。

  

“心中自有圣人”,这是宋濂独特的认识论。“不劳外慕”,不需要依赖其他人的肯定,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宋濂的思想承于吕祖谦倡导的婺学。他非常强调“文”的实用性和教化作用。作为老师,宋濂潜心研学,将自己的理论持续推广、传承下去。然而,在50岁的人生关口,宋濂选择了受朱元璋礼聘,入朝为太子朱标讲经,又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等。

  

《送东阳马生序》的结尾,宋濂除了表明心志,或许也是希望马生这样优秀的晚生后辈,能把学问和入世的努力结合起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d8c302e83c665d6a3446e98426b019a4.png

东明精舍

  

  

赠序中提及马生的内容并不多,从“流辈甚称其贤”“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用心于学甚劳”等词句中可以看出,宋濂对后生评价不仅注重学问能力,德行也是关键。优秀的读书人,不仅要“业精”,还应“德成”。

  

宋濂的一生,刻苦好学是他求学的外在,德行端正是他治学的内在。无论是年少按时还书,还是入朝从政,宋濂的品行一直是他的“金名片”。朱元璋这样评价宋濂:“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朱元璋曾问宋濂,与他共事的大臣们孰优孰劣,他答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在宋濂心目中,名声重于钱财,力求清正廉洁。相传他曾在门上写着: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希望可以教导更多的后辈学人选择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自明朝开始,《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一直是浙江尤其是很多东阳学子漫漫求学路上的标配。一代代东阳学子曾经吃着霉干菜,最终成长为博士、院士,在物质的清贫中,砥砺精神、业精德成。可以说,《送东阳马生序》不仅仅只是宋濂的求学回忆录。宋濂德才兼备的文人形象,早已成为古今读书人的精神代表。

  

645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无需像宋濂那样四处借书、长途跋涉、忍饿挨冻,然而“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现象却变得普遍起来,速食文化、碎片化阅读也成为时代发展的附加品。红色壹号小编愿以此文先给大家作一剂良方: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今天二月十八,

九九第6天。


经历的每一段时光,

只要放在心上,

就是地久天长。




END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


红色壹号尾部后缀1.jpg


010-68025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