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拼搏/开拓求实/满足用户/科技进步
在读陶渊明的田园诗作时,我们会慢慢发觉他的文字,沉郁中飘逸着琼露的芬芳,孤寂中跳动着天人的吟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名句出自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饮酒·其五》。细心的朋友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饮酒·其五》这首诗里并没有写到酒。其实《饮酒》组诗并不是篇篇有酒,组诗共有二十首,这是第五首。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陶渊明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饮酒》并不单单是一首诗,而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共二十首。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表达了陶渊明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之所以把它们命名为《饮酒》,陶渊明在序言中有交代,“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他说自己喜欢夜里喝酒,闲来没事,夜也很长,往往一个人独酌,喝醉之后就写诗,写了不少。 原来,这些诗写的都是酒后的话,叫《饮酒》倒是最合适不过了。 古代文人墨客似乎都喜欢喝点酒,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文豪都写过与酒有关的诗词,而要说陶渊明生平最大的爱好,那就是喝酒。爱喝酒的人,性格都比较洒脱。 竹林七贤中,刘伶爱酒,而且是喝到不要命的那种。陶渊明也爱饮酒,但他和刘伶又不同。陶渊明不是一个人抱着酒坛子大醉在路边,而是到处和亲朋好友酣畅宴饮。到什么程度呢?只要有人邀请他喝酒,就算这家主人他不认识,也没关系,照喝不误。 而且,他喝酒喝得很潇洒。 当时有一个刺史叫王弘,想来拜见陶渊明,陶渊明大概是嫌烦,就一直称病不见。结果这个王弘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打听到陶渊明要去庐山,于是在半道上准备好了酒坛子,等陶渊明路过,就把他拦下来。陶渊明一见有酒喝,抱着坛子就在路边亭子里酣畅地喝了个痛快,等到这时王弘再出来见他,他也就开心地和人家欢饮一整天。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唐代诗人李白很崇拜陶渊明。李白也是个爱酒之人,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字叫《山中与幽人对酌》,诗的后两句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里用的就是陶渊明的典故。 我们都知道,古代文人雅士饮酒时一定要有音乐助兴。陶渊明也不例外。不过他跟别人还有点不同,因为他不懂乐理。但是呢,他准备了一张素琴,这琴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它没有琴弦。 每次和朋友宴饮的时候,陶渊明都要抱着这张没有弦的琴假装自己在抚弄,而且一边抚琴一边高声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既然我已经了解了琴中的意趣,又何必非要拨弄琴弦呢?看看,这是何等逍遥的境界。也难怪就连潇洒不羁的诗仙李白,也为之倾倒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人生的简约是一种境界,张扬着一个人的智慧与品位。事实上,当我们对生命的体验真正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简约是一种轻松之美,一种灵动之美。随性而为,而不去看着别人怎样活着,轻松、愉悦,这就是陶渊明。 把一切放下,恍若遁入空门,眼障散去,眼前一个明丽、纯净的桃花源忽现。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如此喜欢陶渊明的原因吧! 十月三十 2023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纪念日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撤出东北,致使大片国土沦陷,一直受到全国民众不断高涨的抗日情绪的压力。在与红军作战中,东北军又屡次失利,部队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张学良、杨虎城率部“进剿”红军。张学良多次向蒋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均遭到蒋介石拒绝和斥责。蒋介石还将其嫡系部队30个师调到以郑州为中心的平汉、陇海铁路沿线,迫令张学良、杨虎城将其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特别是在对待爱国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活动的问题上,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立场,并加强了对张、杨的军事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感到除发动“兵谏”以外,已别无出路。 1936年12月12日晨,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第十七路军同时控制西安全城,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这一事件史称“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等18位高级将领署名发表《对时局通电》,说明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被迫发动事变是为了督促蒋介石进行抗战。 通电提出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之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引起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南京政府中,何应钦等人极力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一派,为保全蒋介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国际上,各主要国家对西安事变的态度也极为复杂。日本政府极力挑动扩大中国内战,以便实现其灭亡中国的野心;英国和美国力求维持蒋介石的统治,认为可以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以便对付日本;共产国际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但电码错乱不能译出。 事变当晚,张学良电告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多次召开会议,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到西安商量大计。南京方面在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事变的态度后,于12月22日正式派出谈判代表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与西安方面谈判。12月23日,张学良、杨虎城同宋子文、宋美龄进行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谈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蒋介石同意宋子文、宋美龄谈判中议定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停止,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这次事变中力主和平解决,充分体现了对团结抗日的诚意。西安事变在国共重新合作的客观形势渐次成熟的时候,起了促进这个合作的作用。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END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