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拼搏/开拓求实/满足用户/科技进步
导语:
元代沈和在《赏花时·潇湘八景》套曲写道:“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人生的得失正是在生命之中跌跌撞撞打转的。有可能前半生权势滔天,风光无限,后半生却凄惨无比,落得一个可怜的下场。这就是子渊今天要说的主人公所经历之事。
1934年,孙殿英被任命为青海西区屯垦督办,他带着八万多人的部队准备到青海就职。可是孙殿英没有想到,自己的部队刚到达宁夏地区就遇到了伏击,马鸿逵、马步芳等四人联手部署的队伍把孙殿英打得损失惨重。虽然就任青海的命令是国民政府高层给予的,但当时的国民政府高层口头上和心里想的却是有些不一样。
马鸿逵办公旧照
这起宁夏地区的联伏击一事,实际上就是国民政府高层暗示的。早在联军前一年,国民政府高层就曾在任命孙殿英作为青海西区屯垦督办的同时,又在暗地里对马鸿逵等人秘密致电下令,要这些军阀联合起来阻断孙殿英路经宁夏,无法前往青海。按照国民政府高层当时的考虑,这两个都不是自己嫡系手下军队,所以能拼个同归于尽最好,如果一方侥幸赢了,他就把输的那一边彻底做掉,以此打消部分后患。
宁夏国民政府旧址(又称马鸿逵官邸)
由此当孙殿英被联军打得半死不活的时候,国民政府高层直接落井下石派出轰炸机对着孙殿英的部队阵地迅速轰炸,孙殿英损失惨重,只能逃亡河南以图喘息。而圆满完成上头交代任务的马鸿逵就此水涨船高,此后一路高升。联军伏击孙殿英两年后,国民政府高层授予马鸿逵陆军中将军衔的职位,由此马鸿逵在宁夏的实力进一步扩大。实际上,马鸿逵早在1933年的时候,就已经获得国民政府高层任命,出任宁夏主席。成功完成国民政府高层命令后,借着自己扩大的名声,马鸿逵全面包揽宁夏的军政权力。
马鸿逵与蒋介石合影
根据历史记载,大权在握的马鸿逵当时可以说是目空一切,连国民政府高层任命的五个教育厅长,每个都被马鸿逵赶出了宁夏,最终以自己的亲信部下杨作荣来坐这个位置。面对马鸿逵嚣张至极的行为,当时人们皆称他为宁夏的“土皇帝”。根据当时马鸿逵的下属回忆,当时宁夏实行的是合署办公,军政都要向他汇报,每天早上就跟上朝一样,军政部门的高级人员都留在办公室的大门外等着马鸿逵的召见。马鸿逵在此期间就一直高坐在自己的太师椅上,下属一个个的进门向他问好、汇报工作。
“七七事变”纪念地近照
不过马鸿逵自有他嚣张的资本,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马鸿逵被任命为第八战区的副司令,他作战以勇猛著称,亲自参与并且计划了绥西抗战。马鸿逵的人生顶点延续到抗战胜利后一段时间。
1943年,300多斤重的马鸿逵在西北校场展示刀功。
当时他51岁。8岁时,马鸿逵曾在西安宫亲自见过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晚清最有权势的人。12岁时,马鸿逵的父亲马福祥捐了1000两银子,给他买了一个“兰陵郡”。这层身份的存在,让马鸿逵早早进入仕途。
受家庭影响,马鸿逵从小习武。18岁时,他考上了甘肃陆军学校。他20岁入京,先后担任袁世凯、李等人的随员。1933年,马鸿逵到宁夏上任,被称为“宁夏土皇帝”。他不仅家中妻妾众多,美酒堆积如山,还随意敛财。但他非常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对留学的学生给予经济补助。马鸿逵要求手下所有人“三千识字”。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态度还是有的。至此,宁夏被深深打上了马鸿逵的烙印。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宣告胜利,马鸿逵因为抗日有功,国民政府高层授予其胜利勋章,同时任命马鸿逵出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由此马鸿逵达到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候。后来国民政府的败像凸显,国民政府高层带着他们在1949年逃到了台湾。
日本投降仪式旧照
由于并非嫡系,马鸿逵受到了本地派和嫡系军官的排挤,为了自身考量,马鸿逵最终借着送自己的四姨太去香港治病为缘由,从台湾逃离。后来马鸿逵又带着另外3个老婆和自己的8吨黄金一起逃到美国去了。虽然没有部队,风光不再,但是马鸿逵好歹远离了台湾,也不能说是凄惨的结局。但是下坡路又怎么会只有这短短一截呢?有钱,生活自然没有问题,身边又有各个夫人美女陪在身边,美国的生活虽说有些许小不顺,但总体来说也算是逍遥。
宁夏马鸿逵官邸旧址
可惜马鸿逵对自己的夫人同床异梦还不自知,他一直把自己的钱交给四姨太刘慕侠来打理。也就是这个深受马鸿逵信任的刘慕侠最终选择了带着钱跑路。1970年,他死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栋别墅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量财产被席卷一空,马鸿逵在美国的生活条件大幅度缩水,晚年更是过得凄惨无比。战败后,他带着六个老婆和儿子,据说有七吨黄金,租了飞虎队的飞机,先到重庆,再到台湾,最后到美国。晚年因财产分配问题被孙子告上法庭。晚年的时候,马鸿逵想要回到祖国,却因为早年对人民群众的暴政遭到了拒绝,1970年,马鸿逵在洛杉矶死亡,由此结束了他这起起伏伏的一生。
结语:马鸿逵的前半生风光无限,后半生却落得个客死他乡,其实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原本凭借战功步步高升的他可以得到人民爱戴,但其在任宁夏时,却被官场沉没眯了眼,若是当时他对人民百姓和善一点,对手下官员容忍一点,晚年的结局或许就会不一样了。
参考资料:《马鸿逵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