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拼搏/开拓求实/满足用户/科技进步
在高朋满座的丰盛宴会上,8到10个人的酒桌会有4位“陪酒”,戏称“主陪敬酒靠权威,副陪敬酒靠暴力,三陪敬酒靠脸蛋,四陪敬酒靠耍赖”。这是仪式化的喝酒,也是组织化的喝酒,对酒客形成了不得不喝、不得不猛喝的强大环境压力——大家都按规矩这么来,你也得这么来。
酒桌:逃避孤独的场所
喝酒的规矩,据说“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定规矩的人是管仲。对于如何入座,如何上菜,酒杯的摆放位置,晚辈如何给长辈倒酒等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因为这种规矩源远流长,成为风俗惯例,所以被当作了“文化”。
其实,在中国任何被视为“文化”的事物,都具有某种隐性的强制力。倘若你不按“文化”规矩办事,那就是“不懂事”“没规矩”“上不了台面”“没水准”。倘若因此犯了众怒,就活该惹人耻笑,遭人白眼、排挤和冷落。这是一种非常令人难堪和惧怕的处境,它会让人因为害怕孤立而惴惴不安,心生恐惧。惧怕孤独和被排斥,是恐惧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孤独意味着无能为力、孤立无援和丧失个体价值。孤独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因此,避免孤独便成为人的一个最大需要。
心理学早就发现,人在无法逃避孤独的过程中甚至会神志失常,结果是疯狂甚至自杀。人有不同的逃避孤独的方法,其中之一便是纵欲。用酒精或毒品来自我导入恍惚状态是一种常见的纵欲方式。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弗洛姆指出,“如果是集体纵欲,那么参与者还会体验到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从而加强逃避孤独的效果”。
与他人一切尽情作乐的酒宴滥饮,是一种常见的集体放纵形式。这种集体纵欲不像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酗酒或吸毒,它不会引起内心的羞愧和罪感。相反,这种集体行为会被视为正当的,正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能耐或美德。
集体纵欲经常很讲究“规矩”,所以有很强的仪式感。仪式感让纵欲行为审美化,因此而正当化。滥饮变得像是在举行某种不凡的文化仪式,而不再是普通的集体纵欲。
《酒桌文化》一文介绍说,“一场酒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请客方对大家情绪的调动,山东人信奉喝倒才算喝好,如果一场酒局下来,没有一个倒下的,或者没有一个喝吐的,或者没有一个喝得胡言乱语、满嘴跑火车的……那这场酒局基本就失败了”。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场酒宴的成功与否,正好说明它是一种无节制的纵欲。
酒桌文化的强迫性集体纵欲与个人自导纵欲不同,你要是批评一群人的酒桌文化是陋习,那就是自找没趣,肯定会被他们瞧不起。他们会理直气壮地斥责或嘲笑你无知。在他们看来,就算酗酒滥饮不是什么好事,或者简直就是活受罪的事情,但只要做得“考究”或者“有讲头”,那就值得去做。不但不必有羞愧或错误的感觉,而且还应该有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光荣感。
酒局:自困于集体的无奈
在酒局上假装亲密、融入气氛,其实不过是典型的盲目从众心理罢了,其最大的诱惑就是用热闹消除孤独感。酒桌上图的就是热闹,热闹是治疗孤独感的速效药。热闹并非都是有害的,只要有节度,可以有效地舒缓和调节心情。但是,纵欲的热闹是会有副作用的,在一时的纵欲以后,一个人的孤独感却会加剧,所以不得不更经常更热闹地重复放纵行为。
集体中放纵比个人自导放纵能更让人觉得心安理得,克服孤独感也更为有效。与同一组人的行为、思维和选择倾向保持一致,以此达到与其他人“融为一体”,能给人一种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这跟民族主义或部落主义的群众亢奋和群体骚动甚为相似,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不少例子。在投入某种集体放纵行为的时候,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内心对孤独感的恐惧,也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盲目从众。
他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以为自己是在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具有个性的人,是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观点之所以与许多人一致,纯粹是因为巧合,而这种巧合更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既羞于承认自己没有个性,又害怕落单和孤独;既在意个体的自我,又不能不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这种矛盾和纠结,使囿于从众困境的人们活在一种巨婴享受的安全感中,无法在人格上成熟起来,更无法在思考能力上长大成人。
今天周二,
三月初六,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在交谈之中让对方觉得舒服,
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言谈之中往往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END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